区块链在医疗中的应用不包括

厘清边界:区块链在医疗中的应用“不包括”什么?

当我们谈论区块链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时,目光往往聚焦于其巨大的潜力:如何确保数据安全、如何促进信息共享、如何提升医疗效率,与任何新兴技术一样,清晰地界定其能力的边界同样至关重要,甚至更为关键,明确区块链“不能”或“不适合”做什么,有助于我们避免资源浪费、规避技术滥用,从而更脚踏实地地推动其健康发展,区块链在医疗中的应用,绝不意味着它是一个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的“万能钥匙”。

区块链的应用不包括替代医生进行临床诊断和决策。 区块链的核心优势在于数据的“不可篡改”和“可追溯”,它能够确保一份病历、一个检验结果从产生到被访问的整个流程是真实可信的,它本身不具备分析病情、解读影像、制定治疗方案的能力,医生的专业判断、临床经验以及对患者个体情况的综合考量,是任何算法和技术都无法取代的,区块链是医生手中一份极其可靠的工具,但它永远不会成为医生本身,试图用区块链来自动诊断疾病,是对其技术本质的根本误解。

区块链在医疗中的应用不包括

区块链的应用不包括直接处理和分析海量的医疗原始数据本身。 医疗数据,特别是基因组数据、医学影像等,体积庞大,对存储和计算的要求极高,将如此巨量的数据全部上链,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是极其不经济且低效的,区块链更适合用于存储数据的“指纹”(哈希值)或关键摘要信息,当需要验证某份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时,只需比对其哈希值即可,而复杂的数据分析、模型训练等工作,仍需依靠云计算、人工智能等专业计算平台来完成,区块链在这里扮演的是“公证人”的角色,确保分析所依据的数据是未经篡改的,而非亲自下场进行“计算”。

区块链的应用不包括自动解决数据隐私和法律合规的所有问题。 许多人存在一个误区,认为数据一旦上链就天然安全、完全合规,区块链(尤其是公有链)的透明性可能与医疗数据的隐私保护要求相冲突,如果处理不当,敏感的健康信息仍有泄露的风险,区块链技术提供了一种强大的数据管理框架,但具体的隐私保护措施,如数据加密、权限控制、匿名化技术,以及如何符合像HIPAA(美国健康保险流通与责任法案)或GDPR(通用数据保护条例)这样的法规,需要额外的、精细的设计和法律对接,它是一项赋能技术,但不能自动生成合规方案。

区块链的应用不包括强制打破所有医疗机构间的“数据孤岛”。 区块链可以建立一个各方都信任的数据共享平台,但技术上的可行性不等于商业和组织上的意愿,医院、研究机构、药企等各方是否有动力将数据共享出来?涉及到的利益分配、责任归属、商业机密等问题,是区块链技术本身无法解决的,这更多依赖于政策引导、标准建立和商业模式的创新,区块链提供了一个“可以共享”的通道,但“是否愿意共享”的决定权依然在数据持有方手中。

至关重要的是,区块链的应用绝不包括为其本身而炒作,脱离真实的医疗场景需求。 技术的价值在于解决实际问题,如果只是为了追赶潮流,在没有明确痛点和收益的情况下强行部署区块链,只会增加系统的复杂性和成本,创造出一个“为了区块链而区块链”的昂贵摆设。

理性地认识到区块链在医疗中的应用边界,并非否定其价值,恰恰是为了更有效地发挥其价值,当我们明确了它“不包括”替代人类专业判断、不包括进行重型计算、不包括自动实现全面合规、不包括强制数据共享后,我们才能将精力集中在它真正擅长的领域:构建信任、保障安全、追溯源头,唯有如此,区块链这项颠覆性技术才能在医疗健康的沃土上,结出造福社会的务实之果。

添加回复: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